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苏轼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司马迁 欧阳修 王安石 杨万里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纪昀 蒲松龄 林则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出自唐代李峤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参考资料:

1、 王值西 赵永芳.唐诗三百首(儿童版).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7

(jiě)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xié)
过:经过。斜:倾斜。

参考资料:

1、 王值西 赵永芳.唐诗三百首(儿童版).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7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间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绝句三百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5
2、 时 维.唐诗300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87
3、 赵永芳 马雪飞.唐诗诵读.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8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注释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参考资料:

1、 王值西 赵永芳.唐诗三百首(儿童版).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7

赏析二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

赏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李峤

李峤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猜您喜欢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隋代: 尹式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代: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宋代: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唐代: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元代: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Copyright© 诗姗文网 yzshan.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1003410号-2

古诗文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古文典籍 | 诗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诗词作者

诗姗文网( yzshan.cn)致力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古诗文学习,古诗词文学作品的鉴赏注释翻译传承等相关资料。

Copyright© 诗姗文网 yzshan.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