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诗界革命
黄遵宪一生大部分时间活动于我国的政治舞台,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动家和一位推动变法维新的干将,然而黄遵宪一生最大的成就,则在于他的诗歌在我国近代诗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黄遵宪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那个由客家商民而上升到官宦的家庭带有的平民气息,现实精神,影响着黄遵宪,使他从小就有 较为清醒的头脑,踏实而不浮华,性格开朗,平易可亲,热爱生活,热爱家 园,热爱祖国,能清醒地面对现实,这是他后来形成现实主义的诗风的基础。 同时,由于他幼年时期受到的是相当完备的情感、智慧、品德及美的教育。 在那个风云变换的大时代发生的种种重大问题开始促使他 去更深刻地思
评价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故居
人境庐位于梅江区东山小溪唇,建于1884年春,是清末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是一座砖木结构园林式的书斋建筑,占地面积五百平方米,主要由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墙、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等组成。结构精巧,布局得宜,曲径回挡,花木掩映,景致幽雅。
庐之名,取义东晋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门匾是由日本友人,著名汉学家和书法家大域成濑温先生题赠。门楣上的“人境庐”三个字,为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庐舍筑有花圃、假山、鱼池、五步楼、十步阁、息亭、七字廊、无壁楼、卧虹榭和藏书阁等。曲径回栏,花木掩映,景致清
文学成就
主题题材
黄遵宪早年即经历动乱,关心现实,主张通今达交以“救时弊”(《感怀》其一)。从光绪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过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诗歌“自古至今,而其变极尽矣”,再继为难。但他深信“诗固无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者在矣”(《与朗山论诗书》)。他沿着这条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
生平
黄遵宪于1848年4月27日生于广东梅州(梅县)。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读书应试阶段(1863~1876);出使阶段(1877年~1894年);参加变法阶段(1895年~1898年);乡居阶段(1899年~1905年)。
1876年中举人,1877年随驻日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曾被日本历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驻日期间,撰写《日本国志》(1887年成书),全书共四十卷,五十余万字,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驻日期间,针对日本于1875年派兵占领琉球,建议对日本采取强硬的政策和立场。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
科举路上徘徊
在家庭的影响下,在塾师的指导下,黄遵宪的学习不断有长进。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大都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挤进官僚阶层。明清以后,适应封建制度的发展,建立了一套比唐宋时期更完备的科举制度。为培养驯顺的 奴才,统治者特别看重八股文、试帖和楷法。所谓八股文,指的是考试中 “代圣贤立言”的文章。全文除首尾外,分八段,每两段必须逐字成对。题目都是出自 “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理解只能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依 据。所谓试帖诗,也同八股文一样,必须按一定的格式,可以说就是在做一种没有实际内容的文字游戏。这种考试分为三级:院试,考中了是秀才;乡试,考中了是举人;会试、殿试,考中了是进士。 黄遵宪所
影响
多年来黄遵宪的历史地位被不少人局限性地理解,后人往往从文学或诗界革命的领域去理解他,而忽视其作为爱国者、思想家、变法维新者、政治家的本来面目,对黄遵宪历史地位全面深刻认识,是直到近年来才开始出现的。”且看:———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界的达尔文进化论和卢梭民约论,最早是由黄遵宪介绍到中国来的,中国士大夫最早是从黄遵宪撰写的《日本国志》了解到人权、民主、平等的概念。《日本国志》中的维新变法思想,使当时的康、梁乃至光绪帝皇帝都受到很大启发,其“分官权于民”的思想明显地启发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形成民权主义的思想。他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与斗争经验,他在戊戌政变前的湖南创立了保障社会治安的保卫局等措施在
外交生涯
1877 年1126 日傍晚,黄遵宪随何如璋由上海乘轮船启程,一行 30 余人,最后在神户登陆,开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动。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自 17 世纪开始,遭到荷兰殖民者的侵略, 引起社会的变化,民族矛盾加深,其情形与当时中国相似。1868 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渐 强大起来。1874 年,发生了日本武装侵略台湾的事件,中国人在感到震惊的同时,迫切要求了解日本,想知道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究竟它是怎样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黄遵宪的心情也正是这样。 黄遵宪作为一个友好的使者,到日本后,漫游各地,参加各种集会,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张纮(151—211年),字子纲,广陵人。东吴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纮遂出仕为官。后来,张纮被派遣至许都,任命侍御史。但孙权继位时张纮又返回了东吴,任长史之职。张纮后来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正在准备时张纮病逝,其年六十岁。孙权为之流涕。
潘岳(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即潘安,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汉族,河南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大潘庄)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
隋南兰陵人,字温文。南朝后梁国主。萧岿子。其姊为炀帝皇后。岿卒,嗣位为后梁国主,年号广运。隋文帝开皇中,废梁国,征入朝,拜柱国,封莒国公。琮宽宏大度,博学有文艺,兼善弓马。炀帝即位,以皇后故,甚见亲重,改封梁公。琮虽羁旅,见北朝豪贵,无所降下,且有童谣曰:“萧萧亦复起。”帝乃忌之,遂废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