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人物生平
少年孤苦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四日,黄景仁出生于高淳学署。朝隆十八年(1753年),丧父,家中叔辈很少,只好由祖母吕孺人监读黄景仁。
乾隆二十年(1755年),随祖父黄大乐从高淳回到祖籍常州,居住在白云溪上游。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应试。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祖父黄大乐去世。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祖母吕孺人去世。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开始写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哥哥黄庚龄去世。同年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颇受常州府知府潘恂、武进县知县王祖肃的欣赏。
游学江浙
乾隆
介绍
黄景仁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祖黄大乐,为高淳校官。父黄之掞,为县学生。黄景仁4岁丧父,十二岁祖父去世,十六岁时唯一的哥哥罹病身亡。黄景仁依赖母亲屠氏养成,八岁能制举文,16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前常州府知府潘君恂、武进县知县王君祖肃,尤奇赏之”。17岁补博士弟子员,于宜兴氿里读书,与汪中友好,但从此屡应乡试都不中。乾隆三十一年,于江阴遇同邑洪亮吉,各为诗歌,人们评价说,黄诗似李白,洪诗学杜甫,因此时称“洪黄”。次年,黄景仁娶赵夫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黄景仁20岁时即开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安徽
文学成就
诗歌风格
黄仲则一生充满悲哀和困顿,他个性倔强,常常发出不平的感慨。所作诗歌,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情调比较感伤低沉的作品则最能体现其诗文成就。写得沉郁苍凉,但语调清新,感情真挚动人。他还作有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有些诗写得慷慨豪迈;有些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世态的诗篇也写得细致生动;怀古咏史的诗篇,也能别出新意。后世评黄氏诗多云“愁苦辛酸”,但这只是其诗的一个层面,其古风常具幽、并豪侠气,是学太白而真能得其神者。黄景仁亦能词,词作明白晓畅,擅长白描,但含蓄不够。
黄景仁诗多嗟贫叹苦、啼饥号寒之作,这正是他生活和性情的真实反映,他早著才名,孤高
轶事典故
敬重先祖
因为黄景仁是宋朝诗人黄庭坚的后裔,所以每次他到翁方纲家中时,都要向他家中的黄庭坚画像敬拜,经常看着画像,沉思很久。
放荡不羁
黄景仁住在京师的时候,不会交际,和众人合不来,经常觉得自己和三国时期的虞翻有着共同的处境,权贵也不能随意召唤他。黄景仁每天跟着戏子要饭,甚至有时还在红氍毹之上,以身说法,打扮得粉墨淋漓,又歌又哭,谑浪笑傲,旁若无人。
黄景仁仪态优美,站在常人之中如同鹤立鸡群,人们都争着想和黄景仁交往,但他视而不见,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伟才,或说他是狂生,但都不是。
自幼爱诗
黄景
吕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明代归德府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吕大庄人。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主要作品有《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等,除《呻吟语》、《实政录》外,还有《去伪斋集》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吕坤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吕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性之作。现在宁陵有吕坤篆盖于慎行的墓志铭。
隋赵郡柏人人,字元操。李骞从子。少好学,性简静,不妄通宾客。初仕于北齐,入周为吏部下大夫。从讨尉迟迥乱,以功授上仪同三司。文帝开皇初迁蒙州刺史,治政平,吏民安。自此每暇日辄引客弦歌对酒,终日为欢。后征拜内史侍郎,以无干才,出为金州刺史。有集。
应州浑源人,字西仲。海陵王天德三年进士。世宗时为大理司直,持法宽平。累官同知北京转运使事。有《易解》。
(180—220)东汉山阳高平人,字公理。少好学,善文辞。性倜傥,敢直言,时人谓之狂生。献帝建安十一年,尚书令荀彧举为尚书郎,参丞相曹操军事。著《昌言》,对战国以来天下治乱及豪强骄奢多所论述。今存其《理乱》、《损益》、《法诫》数篇。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姚察的著作很丰富,有《汉书训纂》30卷,《说林》10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1卷,还有《文集》20卷,并行于世。此外,还有未撰成的梁、陈二史。这样的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少年时就喜好史学,不仅聪颖,而且勤奋学习,除了读书,再没有其他嗜好,甚至从不过问家人的生计状况。